苏淑丽,女,教育科学学院2014级教育学专业学生。曾任院团委调研部部长、班级团支部书记等职务;曾获国家励志奖学金、校百优共青团干、思齐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。迄今为止,共主持课题10余项,其中《大学生职业成熟度与心理资本的关系研究: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》获得“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”省级立项;共参与课题6项,其中《儿童青少年概率推理能力的发展特点及其机制研究:基于“三重加工心智模型”》为湖南省教育厅科学重点研究项目。目前正主持课题《狱警的心灵守护——湖南省监狱警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应付》。
(记者 卢映红 符嘉懿 陈依依)贴身小本上,记录寻常调研的成败得失;手机相册里,存留志愿时刻的动人温情;寝室日记中,闪耀感人无私的奉献梦想。她的故事扣人心弦,她的日子趣味盎然。苏淑丽用最独特的画笔,为自己绘出了浓墨重彩的人生。
调研为乐,挑战未知
做有趣的人,过有意思的生活。这一直是苏淑丽的人生信条。从课内到课外,从老师传授的理论知识到现实生活的实践经历,一切的事物、规律都被她贴上了“好玩”、“有意义”的标签,或许也正是因此,这个爱玩爱挑战的女孩一直走在调研的路上。
尚未升入大学时,苏淑丽就在研究性学习中找到了许多乐趣。“当时大家都在上课,我自己一个人请假去环保局、城市规划局、自来水厂调查水污染,和有关部门交流,还亲自测量PH值……”她自豪地说。而升入大学后,她对调研的兴趣越发强烈。大一时,她在张公岭校区主持了第一个课题——《对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现状调查和分析——以湖南师范大学教科院本科生为例》。经过困难重重的调查走访、发放问卷、撰写调研报告等工作,终于圆满收工。而这个课题也获得了当年“创e杯”和“梦航杯”两个调研大赛的三等奖。
对于这样一个勇于挑战的女孩,区区三等奖又怎会让她停下前进的步伐。“我一直很想做挑战杯!”她激动地说。正像这句话背后的自信和激情,挑战对于苏淑丽而言,或许正是人生意义之所在。她带着这样一种精神动力,吃饭时、走路时都不断思考着选题。起初,她的关注点多停留于离自己较近的生活圈,而这类司空见惯的课题也常常被指导老师否定。一次偶然的机会,她接触到了“狱警”的话题。一瞬间,思如泉涌。经过大量的文献查阅以及小组讨论,苏淑丽最终确定了“狱警的心灵健康状况”这一研究方向。
涉及很少人想到的领域,虽有一定的创新性,但同时也具有很大的困难。她的指导老师史滋福教授也曾说“可以做,但是难度很大”。苏淑丽说,其实它最大的难度在于研究群体的敏感性与特殊性,常人很难深入了解到他们。然而,敢闯敢拼的她没有就此止步。为了更好地开展课题,她和团队中的成员们在暑假里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,包括联系管理局、监狱等。课题正式开始后,她们共赴常德、衡阳、娄底等八个县市的十个监狱展开调研。路途遥远,奔波疲倦,但对她来说,那却是一次宝贵的人生经历,她也在其中收获颇丰。
谈及调研过程中收获的感动,苏淑丽说,史滋福教授常常挂念着调研的进展情况,还会让她和研究生一起开组会、讨论问题,给了她们长期的帮助。同时,她也特别感激自己的团队,“他们都很相信我的能力,也明白我做事的风格。”
两年多的时间内,苏淑丽主持课题十余项。采访中,她提到自己常常将多个课题一起进行。例如在暑假下乡时,就同时进行了包括《狱警》在内的三个课题调研,苏淑丽一直是团队里的顶梁柱。从选人到分工,她无不严谨细心地去观察成员们的性格、能力,以实现任务划分与个人才能的最佳匹配。
苏淑丽把“发现问题,提出问题,解决问题”作为支持自己调研的精神动力。她追求思考推理的过程,也坚持亲力亲为的行动准则。“大家总说某个问题很严重,我就想知道它到底有多严重,我想要用数据说话。”她的思维方式不局限于自己的专业,不禁锢于某套生硬刻板的方法,而是在乐趣中追求真理。
甘于奉献,不竞不求
苏淑丽已有四次支教经历。无论支教环境的好与坏,她都会用心扮演好一个教育者的角色。她认为,支教不仅可以让孩子们接受更好的教育,同时也能促进自己和伙伴们之间的关系。心思细腻、善于观察的她开心地回忆道:“单看着那片纯净的土地也能思考许多。”
提及志愿活动,苏淑丽说,最开始是选择别人常去的地方,但长久以往自己对活动的实际意义与影响产生了疑问。怀着这样的想法,她开始去往自己认为真正有意义的地方。敬老院活动中,军医田爷爷的两个孩子都在美国,他不愿随同移民,每次都盼着苏淑丽的到来,一起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,给她讲过去的故事。在暑假留校期间,爷爷打电话说想吃饺子,她就会买好送去;不会用手机的石奶奶想和儿子通电话,她也会耐心地帮助……苏淑丽说,即使再累,也会记下爷爷奶奶们关切的话语,这些暖心的点点滴滴弥足珍贵,至今都在手机的备忘录里保留着。
她的大学生活总是津津有味,只要是认为有意义的事,即使再难,也甘之如饴。一双手,创造价值;一颗心,感受温度。
心无旁骛,踏歌且行
苏淑丽在进入大学的两年多里,不仅在课题研究方面收获颇丰,学习成绩更是名列前茅。她说,要兼顾这两项真的要付出很多,图书馆九点半闭馆,可以学习的时间较短,她就借了导师的办公室,常常自习到深夜。对于未来,她也有着明确的目标,苏淑丽希望在大三下学期将毕业论文写完,大四休学一年或者延迟毕业一年,“但是延迟毕业的话就保不了研,我想不然先保研,之后再向学校申请休学,去西藏或者贵州支教一年。”她与我们分享着自己的规划,眼里憧憬的美好未来似乎就在眼前。
向往自由是苏淑丽给我们的又一印象。她的生活不限于教学楼到宿舍的两点一线。除了调研、下乡所需的出行之外,还经历了许多“说走就走”的旅行,“我身边的人常说我疯狂,但我觉得这算不得疯狂,我只是不想困在自己的小世界里。”她说,多出去走走,就会发现很多新事物,就不会局限在自己的小世界里面,心中不会只是综测、成绩,也不会总是纠结和同学老师之间的关系。她很享受自己一个人旅行发呆的过程,“你一旦开始旅行,就会遇见各种各样的人,思考各种各样的问题,等到回来的时候,就会对生活拥有更多的勇气与信念。”
安迪·安德鲁斯曾说过:“我们都是时间的旅行者,为了寻找生命中的光,终其一生,行走在漫长的旅途上。”与心中所乐为伴,携心中所梦前行,苏淑丽获得了自己的一方天地。她会一直超越现在的自己,拥有璀璨的美丽人生。
编辑:吴天孜